听觉口语法是通过助听器将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加以扩增,或藉由人工耳蜗的植入帮助听障儿童获得听潜能后,按照听觉、发音、语言、认知和沟通的自然发展顺序,在自然有意义的情境及互动中,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学习语言和说话,并使倾听成为孩子生活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听觉口语法能够帮助那些佩戴助听设备并具有一定听力补偿效果的听障儿童最大限度地运用听觉潜能,通过聆听学习口语。
 听觉口语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提倡听觉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强调对听障儿童实施持续的听能管理;2、优化听障儿童聆听水平,使之获得最大补偿效果,强调通过聆听学习口语;3、采用一对一的以评估诊断为基础的个别化训练形式。根据个体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4、强调家长积极参与教学,成为重要的支持者和示范者。在家长指导中应遵循“告知(将目标等告知家长)——示范(教师演示操作方法)——参与(家长参与并操作)——反馈(教师对孩子的水平和家长的操作技巧作出反馈);5、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中为听障儿童提供理想的语言刺激,帮助他们学习语言;6、努力提供理想的听觉语言环境,帮助听障儿童建立良好的聆听和交流习惯;7、帮助听障儿童学习通过聆听自己和他人说话的声音进行自我语音监控;8、根据儿童发展理论,引导孩子在听能、发音、语言、认知、沟通等五大领域的整体发展;9、通过持续性的阶段评估,了解听障儿童的发展状况;10、家长、听觉口语师、听力师、医生、教师等各方面保持紧密的团队合作;11、将听障儿童融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教育之中。
听觉口语法特别强调三点:一是要重视对听障儿童的听能管理,保证听障儿童具备良好的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效果。教师在每一次开展教学之前应确保儿童的听力处于最佳状态。二是要强调家长的主动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指导者,目的是把家长变为孩子的教师,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很大的区别。三是要求教师要结合现实、经验、儿童和家庭的情况以及来自于地域、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灵活运用听觉口语法。